南开大学预测:上海疫情或 5 月底前结束 | 对话黄森忠教授

发布者:陈赜发布时间:2022-04-16浏览次数:10

来源于丁香园

2022  4  13 日,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黄森忠教授团队发布对上海新冠疫情的研判简报,认为「上海市本轮新发疫情的发展,仍存在大的不确定性,或可期在 5 月底前结束」

根据黄森忠教授团队的预测,上海疫情停时(即零新增起点)在 2022  5  14 日至 5  20 日之间(最迟在 5 月底前),感染者规模预测将在 335357455758 例之间(实际规模理论值为 4555 万)。

同时,黄森忠教授团队对危重症和普通型患者及部分轻症患者的住院需求进行了预测,认为危重症床位的峰值将在 4  18 日达到、需要 235 个床位;普通型患者床位的峰值出现在 4  14 日、需要 7289 个床位;而 94% 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所需要的床位峰值是 80514 个床位,在 4  14 日达到。

上海疫情中,还有哪些影响因素需要重点关注?我们该如何理解数据预测结果?丁香园邀请到 南开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 黄森忠 教授,就上海疫情形势研判进行对话:

丁香园:上海疫情当前处于什么阶段?根据目前预测结果,何时可能出现拐点?

黄森忠教授:从流行病传播动力学角度看,上海现在的态势是,上升的动能降了,所以现在每天的增幅都在 10% 之下;但横盘的位势还在,由此高位震荡还会持续几天。从 2022  4  4 日首次突破一万例至今,高位震荡已经延续了 10 天(现在每天报告的感染者有两万多例)。

我们基于流行病传播动力学模型构建的 EpiSIX 预测系统显示,其理论拐点(即单日新增峰值点)在 4  10 日至 4  14 日之间达到。实际报告的数据的拐点(日增峰值点),在理想状态下其出现的时间点,也要落在这个时间段里。但实际情况可能比模型假设的条件复杂,只能说这个在 4  10 日至 4  14 日之间已经出拐点的模型结论还只是个初步判断。

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关于上海新发新冠疫情的研判简报(2022.4.13 更新)》截图

丁香园:在上海疫情的研判过程中,哪些数据或影响因素值得重点关注?

黄森忠教授:首先是病毒本身的传染力和致病性。

衡量病毒的传染力主要有两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所谓的「基本繁殖数」R0,即一个病例在无防护的环境下可以在群体里传染的平均个体数;第二个指标是平均潜伏期(即病例从被感染到开始排毒的时间间隔)的长短。

假若有两种病毒,其「基本繁殖数」都一样,但其中有一个的潜伏期比另一个短,则它的传播速度就比另一个快(迭代的时间变短)所以其相应的传染力就更强。

病毒的传染力依赖于病毒本身的特性以及其所在的时空环境。如果一个病毒既是有非常强的传染力和较高的致病性,则很容易引起医疗资源的挤兑,而这个挤兑则会推高感染人数。

其次是指示病例的确诊时间。

在目前的情况下,通常都是因为指示病例在身体有症状后去医院就诊时通过核酸检测被发现。流调信息分析显示:指示病例从被感染到医院就诊的时间间隔大多在 7  14 天,我们把这个时间间隔定义为「失觉期」。「失觉期」的确定,是我们做研判与预测之前的首要任务。

最后,是发现指示病例后启动的各种疾控措施的施行时间节点以及力度。

我们用一个所谓的「疾控效率泛函」来定量计算各种防控措施(如通常的「物理干预」措施的强度,疫苗接种的覆盖率和公众的防护意识等等)。当然,各国各地的人文生活习惯,也是个不能忽略的因素。

我们团队的工作模式是:信息分析+数学模型预测。这里就包括要分析上述的各种数据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如各地的人文生活习惯)。

预测系统 EpiSIX 所依赖的是一个普适的传染病动力学 SEIR 模型,该模型是我在 2008 年发表的一篇文章里建立的,并在这两年多的实战中(为一线的新冠疫情管理者提供研判与预测报告)和团队伙伴们一起对它做了优化。回溯看,EpiSIX 预测的疫情的最后规模和停时,与疫情的实际发展大多是比较接近的。

黄森忠教授此前发表论文截图

丁香园:对上海疫情的研判,为什么考虑对住院床位压力进行预测?

黄森忠教授:发生了新疫情,首先感到压力的就是医疗资源。如果能够通过预测预先估计到收治危重症和普通型患者的床位数的峰值是多少,以及出现峰值的时间点,则有助于管理部门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做安排或扩展住院床位或考虑转运到别的地方收治。

我们这次对上海新发疫情住院床位压力的预测里采用的数据(包括危重症及轻症患者的各自占比和需要住院的最长时间等)参考了之前吉林省和香港的相关疫情的住院信息反馈,但也根据上海当前的疫情数据做了适当的调整。

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关于上海新发新冠疫情的研判简报(2022.4.13 更新)》截图

丁香园:我们该如何理解对上海疫情的数据预测?

黄森忠教授:如前面提到的,疫情研判与预测的一个任务就是提前做住院床位压力预测以期避免医疗资源被挤兑,进而避免疫情发展的恶化。

我们和防控一线的管理者合作。在他们处理一起新发疫情时候,为他们提供如下三个重要问题的预测答案:最后规模会有多少?停时(即感染者零新增的起点)在什么时间段?目前是否需要加强防控措施和什么时候可以调整放松防控措施?

我们期望通过我们对上海新发疫情的研判与预测,为管理者提供一个可参考的关于最后感染者规模和停时的判断。而这些预测,对在实战中研判疫情的发展态势以及随后的防控措施调整,亦非常有参考意义。

丁香园:您所带领团队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果?接下来的重点关注是什么?

黄森忠教授:我们的团队成立于 2020  1 月底,目前有十多个主要成员分别来自于 5 所大学和多个疾控单位,其中有南开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西大学、福州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以及锦州市、西安市和苏州市等疾控中心。每个主要成员底下还都有一个自己的小团队做支持。徐建国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和南开大学)、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院士等始终对我们团队的预测工作给予支持和鼓励。

 2020  2  3 日至今,团队共提呈了一百多份关于新冠疫情的研判与预测报告。

团队在去年 9 月中旬,提前近 6 个月做出了至 2021  3 月初全球确诊规模将超过一个亿的预测。在北京新发地 6.11 疫情出现的第 3 天,团队应用概率模型方法给出的规模估计(4501350 例,接近后来的实际病例数 402 例)为北京市及时调整疾控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个概率模型方法,后来被完善为「首估法」,可用于尽早对突发疫情的规模做出预测,并在必要的时候发出预警。

在广东 5.21 疫情和南京 7.20 及郑州 7.31 疫情期间,团队应国家专家组的要求直接参与了疫情的研判工作,提呈的较精准的预测结果对于快速控制住疫情做出了贡献。

我们将未来的工作焦点对准防控策略及成本的优化研究,并希望能做出些有用的预测结果。(策划:z_popeye、监制:gyouz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