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的假病毒研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疫苗检定首席专家王佑春研究员做客“南开公共卫生讲堂”

发布者:陈赜发布时间:2021-04-25浏览次数:158

南开新闻网讯(通讯员 付晗月 记者 蓝芳)422日,病毒学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疫苗检定首席专家、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王佑春研究员做客“南开公共卫生讲堂”,以“新冠病毒的假病毒研究”为题,为南开大学师生带来了一场生动的公共卫生科普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徐建国出席并主持报告会。天津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副院长王硕教授向王佑春致送“南开公共卫生讲堂纪念证书”。

  

王佑春研究员是世界著名的假病毒研究专家。他领导的团队构建了世界上最多的假病毒的种类和数量,截至目前,已经构建了300余株新冠病毒的假病毒。使用假病毒技术,揭示新冠病毒的本质,为监测、诊断、治疗、预防、疫苗发展等提供线索。

讲座中,王佑春介绍了新冠病毒的发生发展、新冠病毒假病毒的制备和应用,以及目前新冠病毒主要的变异流行株等。他表示,新冠病毒于201912月首次发现,是感染人类的第七种冠状病毒,目前累积确诊病例超1.4亿,死亡病例300多万。假病毒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病毒学工具,具有容易获取、安全、周期短、定量客观、操作简单的特点,可以检测中和抗体、ADCC抗体、病毒抑制剂,也可以用于病毒学特性分析、病毒受体、病毒变异等研究。目前他的实验室已构建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假病毒库(含有27种不同病毒的1300余株假病毒),为国内外实验室提供了假病毒和检测方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利用已有的平台技术及时构建了新冠病毒假病毒用于病毒学研究、药物筛选、中和抗体检测等,为推动新冠病毒防治产品的研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冠病毒S蛋白变异对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的影响

王佑春认为,新冠病毒S蛋白具有变异性和高度糖基化的特点,但与传统高变异病毒如HIV病毒、流感病毒等相比,S蛋白的变异并没有很高。目前流行于全球的新冠病毒株主要是变异株614G

S蛋白自然突变发生后是否影响病毒的感染性和抗原性?糖基化的改变是否也影响病毒感染性和抗原性?是大众对S蛋白最关注的问题,王佑春给出了解答:他首先构建了新冠病毒自然突变体假病毒库(自然突变体假病毒80株),包括29RBD区以外的自然存在的高突变率的位点和51RBD区自然突变位点,随后用假病毒感染293T-hACE2细胞系,分析发现,有17株自然突变体感染性降低4倍以上。其团队还发现,S蛋白表达性和细胞融合程度与自然突变株感染性降低有关。非感染性降低的自然突变株中,D614G单独突变株在靶细胞的感染性增强10倍左右,D614G感染性增强与S1蛋白表达量增加、S1/S2的比例增加有关。

“病毒的感染性高度依赖于RBD区的N331QN343Q糖基化位点,有些糖基化位点的缺失可增强单抗和恢复期血清的敏感性。”王佑春表示。

新冠病毒主要的变异流行株

目前全球新冠病毒流行突变株迅速增加,有些传播能力增强明显。王佑春研究员整理并重点分享了8个主要的流行变异株,614G(最早出现在20201月份)、B.1.1.298(水貂相关变异株)、B.1.1.7(英国首先报道)、B.1.351(南非首先报道)、P.1P.2(巴西首先报道)、B.1.429 B.1.427(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首先报道)、B.1.525(英国和尼日利亚发现)、B.1.526(美国纽约首先报道)。变异株突变发生的时间和复杂程度不一致,最早是RBD区外的一个氨基酸位点发生突变,随后有多个位点发生突变的,现在突变位点也不仅仅局限于RBD以外的区域,有些变异株的RBD区也发生了氨基酸突变。

王佑春指出,614G是目前主要的流行株,约占98%,抗原性未发生变化;水貂相关变异株-B.1.1.298 最早发现于20204月,流行于丹麦、荷兰,水貂与人之间,可以互相传播;B.1.1.7最早发现于20209月,流行于英国、德国、美国、意大利,目前比较流行。B.1.1.7的传播能力增强,抗原性未发生很大变化,单抗和疫苗的保护存在一定程度的减弱;B.1.351最早于202010月在南非发现,导致南非出现第二波疫情大流行。B.1.351 RBD区变异程度最大,有3个氨基酸突变,传播能力增强,单抗和疫苗的保护存在较大程度的减弱,疾病严重程度未改变;P.1最早发现于202012月,造成巴西马瑙斯地区第二波疫情;B.1.429 & B.1.427最早发现于202012月,流行于美国,突变位点位于L452R,有文献报道携带该变异株的患者病毒载量较高;B.1.525最早发现于202012月,流行于英国、丹麦、美国、尼日利亚,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染性无影响;B.1.526最早于202011月在美国发现,包括两类:位于RBD区的E484K位点变异和S477N位点变异。

影响抗原性的主要变异位点

“影响中和反应的氨基酸突变,主要集中在RBD区。RBD区突变序列数量前十的位点包括:N501YS477NN439KL452RE484KK417NS494PT478KN501TA520S。当RBD区发生突变,会一定程度的减弱单抗、恢复期血清、疫苗等的中和效应。”王佑春说。

N501Y 突变最早于20202月发现,流行于英国、德国、美国,B.1.1.7B.1.351P.1株均含有此突变,该突变占比目前已超过30%E484K突变是影响抗原性变化最大的突变,最早于20202月发现,流行于英国、德国、美国,B.1.351P.1P.2B.1.525株均含有此突变,对多种单抗具有免疫耐受。

 新冠病毒有些发生突变后,感染性明显增强,如614G突变株;有些发生突变后,感染性明显降低,因而不至于在自然界中流行;有些发生突变后,中和活性明显降低,引起单抗、血清保护的效果发生改变。因此对变异株的实时监测对疫情防控非常重要。

本次活动同步进行网络直播,各平台累计浏览量超117万。(图片由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提供)

南开公共卫生讲堂由南开大学公共卫生和健康研究院、天津公共卫生和健康联合研究院、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拟邀请公共卫生领域或相关领域的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知名专家,讲述学术成就、学术思想、突出贡献、前沿工作,促进我国公共卫生学科发展,培养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为中国乃至世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南开贡献。讲堂活动计划每月一场,每年十场,主会场设在南开,面向全国进行网络直播。

王佑春研究员简介

王佑春,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疫苗检定首席专家,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制品标准化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和免疫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药典委员会疫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相关论文发表在Cell , Science, Cell Host & Microbes, Nature Microbiology,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ature Protocols等杂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和第十八届吴杨药学奖。

                                                                        编辑: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