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防控跻身第一梯队

发布者:陈赜发布时间:2022-07-26浏览次数:13

来源于生命时报——“健康这十年· 公卫发展专刊  

记者 高 阳

受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 徐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重大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坚持科学防疫、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各级疾控机构能力大幅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南开大学公共卫生与健康研究院院长徐建国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十年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环境条件的改善,健康素养、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各项防控政策不断落实落地,传染病防控效果十分显著。

提到生物安全新高度

近十余年来,我国多次遭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考验,实践告诉我们,要坚持依法防控,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要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1989 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传染病防治法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在经历非典、甲流疫情考验后,我国在 2004 年、2013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此后,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等一系列配套法规。2019 年,我国出台了全球首部《疫苗管理法》,制定修订《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全面构建了疫苗和预防接种的管理制度。

现行《传染病防治法》在过去几次重大突发疫情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已不能完全适应今后可能新发的传染病防控需要,《传染病防治法》迎来修改契机,于2020  10 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2020  2  14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从保护人民健康、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2020  4  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正式施行。

“在国家生物安全方面,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名列第一。”徐建国表示,传染病防控在过去是医学问题,如今《生物安全法》把传染病上升为国家生物安全问题,这是前所未有的高度。该法的正式实施,为我国防范生物安全风险和提高生物安全治理能力提供了法律支撑,标志着我国生物安全法律体系建设进入了依法治理的新阶段,是国家生物安全法律规制的重要里程碑。

大灾之后无大疫

“过去人们往往把传染病看作是‘天灾’,如今很多重大传染病可以说是‘人祸’。”徐建国认为,过去,传染病主要因为贫穷、卫生条件差引起,如鼠疫、霍乱、痢疾等,多发于贫困和卫生条件不好的地区。现在的传染病则主要与生态和人类行为改变相关。

徐建国表示,过去古人常说“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而现在我们非常有信心地说,“大灾之后有大疫”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大灾后也可以没有大疫。从汶川地震开始,我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灾后防疫经验。2008 年汶川地震后,政府普遍发放瓶装水、方便面等,确保了食品和饮水安全。2010 年玉树发生地震,由于震区位于鼠疫自然疫源地区,国外担心中国可能会出现鼠疫暴发。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把移动生物安全实验室派到玉树,建立了国际一流的鼠疫检测实验室,连续 4 年在玉树承担野生动物鼠疫菌的检测和监测任务。这是我国生物安全移动实验室第一次到现场执行防疫任务。

徐建国认为,这十年,中国传染病形势已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国际贸易频繁,输入新发传染病的风险大幅增加。例如黄热病、寨卡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裂谷热、非洲猪瘟等传染类疾病输入增多。回看这十年,在应对输入性传染病威胁方面,我国疾控人员没有失手,能在第一时间检测出来,第一时间发现疫情,第一时间采取措施防控,第一时间控制疫情。说明我国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国家更安全了。

十年来,我国重点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成效显著。我国实行的免疫规划制度,由政府免费向居民提供免疫规划疫苗,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已达到 15 种,覆盖人群以儿童为主,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多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水平。“接种疫苗,保障健康”观念深入人心。我国通过了世卫组织国家消除疟疾的论证,所有血吸虫病流行县均达到传播控制标准,重点地方病区县消除率达到 99.9%

2004 年,我国建设了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已经安全稳定运行 18 年,有效降低了传染病的漏报,提高了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从诊断到报告,时间间隔已降到 4 小时。该系统现已覆盖全国几乎所有二级以上医疗机构。

重点疾病重大突破

徐建国介绍,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国家投入显著增加,在传染病重大专项和相关科技项目支持下,传染病防控链条各关键环节,均在科研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跻身世界第一梯队。

卫健委 2022  6 月公布数据显示,我国 27 种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2021 年,27 种甲乙类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率约 271 万例,报告发病率是 192.58/10 万,相比 2012 年下降 19.3%。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 2012年下降 67.9%;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率较2012 年下降 35.6%;麻疹降到非常低的水平;血源及性传染性疾病报告发病率较 2012 年下降 3.7%

近年来,普通肺结核治疗率及治疗成功率保持较高水平,利福平耐药/耐多药结核病的发现及治疗覆盖率逐年提高,2015—2019 年结核病发病率年递降率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死亡率保持较低水平并持续下降。

肝炎防治也取得突出成绩,乙肝疫苗接种从 2005 年实现全部免费以来,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已从高于 10%下降至 0.32%,有效遏制了乙型肝炎的流行。2018 年,国家医保谈判将三种丙肝抗病毒药纳入全国医保目录,药价降低 85%以上。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艾滋病的防治,据统计,2019 年全国艾滋病死亡率为1.5/10 万。十多年来,艾滋病的病死率下降了 86%。北京协和医院李太生团队探索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国方案”,成为迄今为止国际范围内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极大提高了我国艾滋病治疗水平,让艾滋病病人向高血压、糖尿病这样的内科病一样长期存活。

新冠疫情是有史以来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从新冠病毒被发现,成功分离毒株,研发出检测试剂盒,开展病例排查,向世卫提交病毒基因组序列,不断更新诊疗方案,推进疫苗及药物研发……这个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刷新了中国传染病防控科技水平的新高度。不仅如此,我国的新冠救治水平也位居世界前列,2021  11 月钟南山院士公开表示,我国是世界上新冠患者人数最少、死亡率最低的国家,中国新冠患病率只有美国的1/1678,死亡率是0.4/10万,是美国的1/606。新冠疫苗研发也实现了重大突破。短时间内研发出了多款新冠疫苗,免费为全民预防接种。我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领先全球,截至2022  3  13 日,全国总体的核酸检测能力可达 4609 万管/天。

探索多学科防控方案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建立了坚强有效的卫生抗疫体系,实现了政府主导、科学防疫、全民参与、群防群治,逐渐构筑起严密防线。今天的中国,已拥有一支遍布全国、能征善战、技术精良、经验丰富、勇于奉献的防疫专业队伍,积极应对疫情的挑战。

徐建国说,新冠疫情告诉我们,传染病对人类的威胁,并没有像一些科学家一度期望的那样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减少,反而有增强的趋势。近年来,我国每 1-2 年就会出现 1-2 种新发传染病;每 10 年左右就会出现 1次较大规模的新发传染病疫情。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发传染病和突发传染病事件是长期挑战,这要求我们必须在理论、方法、技术、策略、产品等方面实现科技创新和飞跃。

徐建国认为,迄今为止,我们应对新发传染病的策略和研究基本上是被动的,疫情发生之后才开展研究,包括分离鉴定病原体、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诊断治疗、发展疫苗等。如何实现在疫情发生前开展研究,依据研究成果,主动出击、阻止、减缓、限制疫情的发生,实现主动防疫,是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徐建国看来,和新冠病毒的博弈,就好比一场战争。建议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科普宣传,用科学知识武装群众,动员群众,把主动防疫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广大人民群众变成新冠防控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