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对猴痘病毒变异体进行命名, 或许改变病毒命名规则

发布者:陈赜发布时间:2022-08-15浏览次数:11

孙亚民 刘斌

图源于海外网

猴痘病毒于1958年首次发现,人类感染猴痘的首个病例是1970年刚果的一名9个月男婴,此后大多数猴痘病例发生在刚果、中非和西非,并且逐渐增多。猴痘病毒发现时还没有采用目前对疾病和病毒命名的最佳做法,相关疾病的名称也是如此,主要进化分支(变异体)则是根据它们已知的传播地理区域来确定的。例如:猴痘病毒共有两个不同的遗传进化分支,分别被命名为中非支系和西非支系。其中,西非支系病死率约为3.6%;中非支系历史上引起的疾病更严重,病死率约为10.6%,并被认为更具传染性。

为避免污名化与歧视,世卫组织(WHO)考虑对猴痘重新命名,希望各界今后不再使用猴痘Monkeypox)一词。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ICTV)负责对病毒物种进行命名。ICTV目前正在进行猴痘病毒的命名工作。根据《国际疾病分类》和《WHO国际卫生相关分类体系》,为现有疾病指定新名称是WHO的责任。WHO正在为猴痘的新疾病名称进行公开咨询。

关于猴痘变异体的命名,WHO88日召开了一次特别会议,来自全球各地的痘病毒学、进化生物学专家和研究机构的代表审查了已知和新的猴痘病毒变体或支系的系统发育和命名方法。他们讨论了猴痘病毒变体的特点和演变、其明显的系统发育和临床差异以及对公共卫生和未来病毒学和进化研究的潜在后果。他们就如何在基因组序列库网站上记录和分类病毒支系达成共识。现将中非支系称为第一支系(I),将原西非支系称为第二支系(II)。此外,大家一致认为第二支系由两个亚支系组成。适合的命名结构将用罗马数字代表支系,用小写字母数字代表亚支系。因此,新的命名规则包括I支系、IIa支系和IIb支系。后者主要是指2022年全球疫情中主要流通的变种群。

我们相信很快ICTVWHO也将对猴痘病毒和相关疾病进行重新命名。WHO之所以如此着急为猴痘病毒、相关疾病和猴痘病毒变异体进行重命名,主要是因为猴痘疫情的全球暴发,目前在75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的猴痘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随着疫情的发展,猴痘病毒受到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病毒、相关疾病和病毒变种的名称应避免对任何文化、社会、国家、地区、专业或民族群体造成冒犯,另外还要尽量减少对贸易、旅行、旅游或动物福利的负面影响,现有猴痘病毒、相关疾病和猴痘变异体的命名显然不符合该规则。猴痘病毒变异体的重命名预示着病毒、疾病和变异体命名规则的不断改进和完善。